在西安工程大学这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西部高校中有一支特殊的团队,他们身处化工教学一线,面对现代化工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多项的化工教学改革、化工学科竞赛及化工科研工作,带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十多年来,团队不断实践与积累凝聚,坚持不懈地践行“立足专业、以赛促教、提升素质、创新成长”的育人理念,他们就是990金沙app的赵亚梅教育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赵亚梅教授,曾荣获西安工程大学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荣誉表彰,承担教改项目8项,荣获教学成果奖6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74项(国家级奖项达22项),承担30余项研究课题,荣获科研成果奖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一、十年躬耕、潜心育才,化工教师团队树新风
化工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植根化工专业土壤让学生去遇到更有才华的自己”,这个问题一直作为赵亚梅教育教学团队为之探究的课题,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及。随着参加化工学科竞赛经历,为探索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开始于2007年,是国内化工类专业的顶级赛事,通过以团队形式参加该竞赛,以化工分厂设计为任务,把相对片段化的化工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起来用于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工程技能、团队协作等能力与素质,对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自信心和个性化发展都很有益。尤其是看到我校学生经过激烈角逐出现在决赛现场上,落落大方神采奕奕展示出自己作品和扎实专业功底,极大地鼓舞了指导教师,为促进化工专业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从2014年首次参赛起不知不觉10年过去了,赵亚梅教育教学团队一直在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从未间断,用自己汗水滋润着这片“实验田”。怀着为学生负责和与学生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决心,2014年从零开始,指导老师在“遇河架桥遇山修路”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改革创新。在层出不群出现的新问题和经验教训中,经过4年建设2019团队雏形基本形成,指导过程管理更加精细化,团队主动作为进行改革创新,明确了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细则。2020年组建化工学科竞赛组织机构,组织承办“一院一品”我校“笃行杯”化工设计竞赛5届、“弘毅杯”化工实验竞赛3届,且在2021年我校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取得突破,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2022年团队进行了合理分工并制定激励制度,向在指导过程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鼓励指导教师真正融入其中发挥自己才华,团队自此也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硕果累累,团队建设过程中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青教师参与,这为教学团队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育人,注入了新鲜血液。团队由2014年赵亚梅老师一人逐渐发展壮大为9人的教育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工程师1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78%,教师党员占比67%。团队老师们更是潜心化工专业的教育教学第一线,初衷不改实践创新,将化工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及化工人责任感等有机结合,育德于心、立德于行,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指引灯塔,力争因材施教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攻难题
聚焦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先后承担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新工科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探索等省部级、校级重点等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合我校“纺织服装”办学特色和陕西能源经济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构建了一种“双线融合协同增效”纺织高校化工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一二课堂融合拓展的育人新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兴趣与优势个性,“课程引领、创新驱动”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多年来真抓实干,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结合化工专业及其课程特色,教学团队进行了《化工原理》我校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重点项目建设。紧扣课程的实践性强特点和学生个性化,课程中采用企业进课堂、“争上游”翻转课堂等教学新范式,加强课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让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起来。基于“线上自学-课堂探究-课后内化”新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思维拓展。课程学习贯通课堂内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仅仅应用课堂知识对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还很不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内驱力。
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因材施教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从近10年毕业生就业应聘和企业回访工作中,我们明显的感觉到。那些参加过化工竞赛的同学们,无论是他们的专业素质,理论知识,动手能力,文档写作,工作表述等方面都有较强竞争优势,在待人接物、团结协作等社会交往方面也优于其他同学,获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中间不乏被企业重用,在生产一线承担一定管理任务的同学例如李维、宁攀宇等同学。这些能力和素质都是同学们耳濡目染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学习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特长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身教言教、行为示范及道德操守等,一点一滴融入每个环节,认真践行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相关教学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纺织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西安工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6项教学成果奖,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2部。同时团队承担国家级、省级人才等科研项目60余项,荣获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期刊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积极探索科研反哺教学育人的新方法。
三、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师生团队对接育人才
2014年教学团队负责人赵亚梅首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2018年首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万事开头难,迎难而上初衷不改,如今这个两个竞赛均列入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公布的国家级A类竞赛目录。2017年负责人赵亚梅组建了我校首批“大学生化工设计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传帮带、创新思维碰撞的组织新载体。10年经历,团队每年几乎都会面临新问题的挑战,也有令人喜悦的新的收获,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之间有效对接,通过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将以赛促学和协同育人落实到位。
十年磨一剑,这对参赛学生和团队教师都是一种从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同学们围绕竞赛的具体任务,通过自主学习、经验传承和兄弟高校交流,寻找不足和差距,突破了工艺打磨、3D建模、换热网络及安平环评等一个又一个难点。同时,在每年长达8个月左右的化工设计竞赛准备过程,一帆风顺只是理想,多次面临懈怠、退缩和濒临散伙才是现实,每个参赛队伍的必修课就是选择坚持与坚持选择,领悟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生真谛。团队指导教师也不例外,团结一致不计个人得失,除了完成学校教学和科研考核任务,必须紧跟学生作品进展,周末指导几乎是常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单独座谈引导是平常,默默坚守做好同学们的坚强后盾,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参赛人数逐年上升,由最初“一支独秀”发展为几乎达到化工专业的全覆盖,学科竞赛成果丰硕。我校化工学生在全国总决赛中也逐渐崭露头角,取得突破性成绩,在2019年就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二等奖,名列全国前60。2021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名列全国前48。教学团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发展,团队人员不断壮大,业务背景不断丰富,个人能力逐渐加强,团队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在加强,团队原先粗放式的工作管理也进入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团队围绕竞赛作品的提交内容,分别由三个这方面有专业特长的指导老师具体负责与指导,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把工作做精做细,工作节奏也更加高效,发展规划更加符合专业发展要求,也能落实学校和学院的工作要求。
此外,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基于“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工作思路,鼓励指导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参赛的每个环节,按照团队需求进行定期讨论分工执行,同时利用各自时间进行自主分散实施。正是在指导竞赛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团队逐步形成了“分工,分散,按需,精准,协助”个性化指导模式,师生团队有效对接协同增效,发挥团队育人多重优势,提升了我校参赛队实力,西北赛区竞争力和知名度。
四、植根专业、勤学笃行,不忘使命担当有作为
随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置与实施,化工行业和化工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化工专业这块责任田上,赵亚梅教育教学团队通过一二课堂融合拓展新模式,结合化工教学和化工学科竞赛,将教学与育人相互融合,不断地推动自身团队建设和化工学生发展。
回首过去,在团队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在失败中锤炼在挫折中成长,通过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不惧困难和坚持不懈的内涵,在参赛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高尚品德。2015年出发前西安突降大雨,致使火车轨道受损列车出无法进站,参赛队被困火车站整整一个晚上,但是同学们没有放弃,灵活应变改坐长途大巴到达银川最终赶上了参加总决赛。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更是一种挑战,团队克服同学们自制力不强等各种影响,在线上辅导工作模式下,坚持到作品提交和比赛最后一刻。2023年以韩琪琪为队长的参赛队在多次面临退赛的情况下,
经过赵老师分析进行精准指导,不仅顺利完成了作品提交,而且最后竟然发生了逆袭,成功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教师团队也经受住了多重考验,着眼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形成对于解决化工复杂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与攻坚能力、思考评判与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在用人单位中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常常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所长,探索自我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内在动力与创新意识,在推动化工学科建设、化工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展望未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新时代新征程建新功。10年历练,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坚持不懈,针对高质量化工人才培养走过一年又一年,如今已经成长一支躬耕化工教学的凝聚力强、教赛相长的特色鲜明教育教学团队。团队坚持“立足专业以赛促教”教学理念,继承不惧困难和坚持不懈的优良传统,戒骄戒躁乐教爱生,互帮互助合作共赢。今后,在本职岗位上立德树人,瞄准国家化学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更多的化工专业优秀人才。在本职工作中不断进取,充分应用多年积累和宝贵经验,加强教赛融合开展教学改革,建设典型化工案例库、新生态教材、课程特色专题等优质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总之,学生进步就是团队进步,学生成长就是团队成功。赵亚梅教育教学团队更加坚定,传承十年积淀的团队优良传统,把教书育人写进在化工专业土壤,让其生根、发芽和结果,用实际行动进行追逐梦想和价值塑造,践行作为化工专业教师的使命担当。
(撰稿:赵亚梅 王倩 任子瑜 审稿:胡西民)